剪板机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剪板机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浅谈:离古典音乐的一步之遥(二)

发布时间:2021-10-22 21:36:42 阅读: 来源:剪板机厂家
【科技讯】4月11日消息,中央音乐学院陈泳钢教授:古典音乐的鉴赏标准与便携听音设备的选择建议

现代作曲家对古典音乐的传承与突破

陈泳钢教授:有些人的创作观念与方法和他人完全不同,他们打破了一种疆界,这是一大贡献。比如勋伯格(Arnold Schönberg,1874—1951年)打破了调性建立了无调性,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。

约翰凯奇(John Milton Cage,1912年9月5日—1992年8月12日)受到中国易经的影响,也许是为了体现“道”无所不在,认为音乐可以无所不包,创作了《4'33''》这样的作品。在《4'33''》演奏过程中发生的所有声音,都被纳入他的音乐。他认为这更自然,不是人为主观创造的音乐。

从这个例子可以反证,一部作品被创造出来,就带有作曲家的主观性。他设计了一个条件,让人不去主观干扰这个过程,让音乐自然的发生。

不同风格的音乐,评判是否有固定标准

陈泳钢教授: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,都会涉及这样的一个问题。

我觉得标准不是100%的。并不像法律条例一样。但是它有一个共性的认识,这一点一般都是源自历史上曾经发生,并且经过历史的洗涤所留下来的、公认的那些认知点。还有一些就是经过专家研究宜信贷,留下来一些观点和看法,作为以后的判断依据。

举一个具体例子,原来很多人说莫扎特的音乐天真,温柔。我曾经并不是很理解,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天真与温柔。直到有一次我分析他的钢琴协奏曲乐队部分中提琴的内声部,忽然间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。他写的十分温柔,婉转,而且处理得十分仔细小心。我才发现这句话真的有道理,莫扎特的音乐确有其温柔的一面。这是我自己体会到的一个例子。而且我认为,对某类音乐的欣赏,也和当时的心情有关。自己当时的主观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变化,以及对聆听音乐的经验积累,都会对音乐的理解产生一定倾向性。对于我自己,以前不喜欢勋伯格那类十二音序列音乐,一直到大二大三都不喜欢。虽然在有意识的接触,但是谈不上喜欢。直到听到了韦伯恩的弦乐四重奏,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感受,理解了无调性音乐的美是在哪里。不在旋律或者和声,或是情感。它的美体现在趣味性,它的音色、效果以及与其他音乐完全不同的那种律动感。这个时候我才发现,原来无调性音乐也有语句。

所以判断音乐好坏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,往往是听得多了,能够理解的也就更多。在音乐判断方面,主观性有时候能起到更大的作用。

像巴托克(Béla Viktor János Bartók,1881年3月25日-1945年9月26日)的作品,同样是有丰富经验的听众,有的人就特别喜欢,有的人就一直不喜欢。因为还有一种生活的体验、生活的经历,对理解音乐也是很起作用的。没有在边远的山沟沟里生活过,有时很难理解那些原生态民歌美在哪儿?那种曲调和声音中的滋味是如何反映出民间歌手的生活滋味的。没有体会就不会有感受,没有感受也就没有收获,没有感受上的收获,也就无法领悟。

关于耳机参数

回归到我的评测上面。有几个能力是一套器材必须具备企业会员,而被讲究的爱乐人所看重的。其中解析力就是一套器材极其重要的一项能力。如果不能经常去音乐厅欣赏现场音乐的话,只能在耳机或者音响上去追求真实的现场效果。那么如果器材的解析能力差的话,音响效果的细节,音乐情感的动态幅度统统都会被抹去。就好比在一套解析力不好的器材上,刚才提到的莫扎特的中提琴内声部可能都听不到,体会作者的情感也就无从谈起。只有在这样的系统上听交响乐也就成了雾里看花,我上面所说的一切也都成了空谈。

同样的,音色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。而这一点往往被人忽略掉,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经常接触各种真实的乐器,然后进行对比和试听。他们更在意的也许只是突出在外的旋律,或声音大致相似也就满足了。辨别各种不同种类的乐器,对于耳机或者音响的音色还原能力,最好还是要请教一下有经验的人。目前手头对比的这些器材中,勒姆森L-90的音色还原度确实还是不错的。比如单簧管和双簧管的音色,无论在强力度或弱力度下,都可清晰辨别。

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,就是耳机的声场。耳机的声场狭窄的话,乐器的位置就会挤在一起,这个时候,即便再好的解析力,也会因为乐器的位置重叠,造成混乱,影响最终听音效果。也少了许多独特的感受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聆听好的音响,比听现场更清晰(类似在现场看比赛和看现场直播的区别),许多细节被电子设备直接推送到面前了。这种时候,听音响不如听好的耳机。还可以提到一点,在比对聆听富田勋的电子音乐时,有些音效,最后只能在勒姆森L-90这款耳机里才听得到,不同声响发出的位置差别也能听出来。

再解释一下上次的评测。

刚才说到,就耳机而言,解析,音色,声场都很重要。前两点有很多耳机可以给出不错的答卷。而声场这点一般开放式耳机会做的比较好,比如AKG和森海塞尔的很多款式。不过开放式耳机通常存在漏音的特点,这使得开放耳机一般只适合一个人在室内欣赏,不是很方便在旅途使用。而且一般开放式耳机不容易推动,这个问题在我听过的AKG和拜亚动力等一些产品上就很突出。封闭式的耳机相对比较好推动一些,在我评测的几款耳机中,飞利浦,森海,勒姆森L-90都是封闭式耳机,而且解析都很不错。只是飞利浦作为一只小型耳挂存在一些固有缺陷,森海的声场,只能说一般般,而勒姆森90作为一个封闭式耳机,提供了近似于开放式耳机的声场,而且声音感觉很结实,还是很不错的。音色还原和解析力方面,飞利浦和勒姆森都可圈可点,而森海的那支,这方面不能令人感到满意。最后从易推动的角度说,飞利浦和勒姆森L-90易推动的特点和AKG的240MKII产生了明显的对比。从性价比角度看,完全不必花费过多的资金投入设备,反而可以用结余的资金,去买一些高质量的CD。这样综合看来,上次的对比评测也许在发烧圈内未必是很流行的方式,但可以给大家一些所谓”专业耳朵”审美的主观(客观)建议。

陈泳钢,男,1969年出生于江西大余县佐巴乡。现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;硕士生导师。自1995年留校,主要担任本科的作曲及配器教学工作。

1982年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完成了从初高中、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。先后师承我国作曲家何振京、李滨扬、徐振民、杜鸣心、刘霖教授及德国作曲家瓦尔特齐默尔曼(Walter Zimermann)教授学习。先后获得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学士、配器硕士、作曲博士、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作曲硕士学位。著有论文《拉威尔八部钢琴——管弦乐作品配器技术分析》、《施尼特凯的复风格及第八交响乐分析》。

曾于1993年6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易企秀官。自1995年起,作品先后在香港国际音乐节、中韩“东方纪元”作曲家暨新作品音乐节、北京现代音乐节、柏林艺术大学音乐节、丹麦国际音乐节、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及其他各类音乐会中演出。